泸州学校大全泸州大学大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 地址:瓦窑坝35号
  • 电话:
  • 邮编:646000
  • 网址:http://www.lzy.edu.cn/
  • 附近站点:泸职院下
  • 公交路线:201路,209路,249路,262路
点击查看“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院概况

办学历史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原泸州师范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01年的川南经纬学堂,1902年钦定为川南师范学堂)、泸州教育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泸州大学)、四川省水利机电学校(1964年建成的隶属省水电厅的重点中专)三校合并而成,是一所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名各类人才。学院坚持“瞄准社会需求,培养创业技能,造就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传承百年文化、服务地方产业、助推区域发展”的办学思路,弘扬“自强不息,勤奋敬业”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文化塑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泸州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了各类职业技术人才1万余人,毕业生大多成长为地方行业、企业的技术与管理骨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办学条件

学院在校全日制大专学生6649人,现有占地面积655.1亩,规划用地1500亩;建筑面积150862㎡,其中拥有教学及辅助用房69344m,行政办公用房8325m,实践场地占地面积 21571m,校内实验实训室178间,生产性实验实训基地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133万元;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2个;建有一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能开展数控车工、模具工、施工员、测量员等68项职业技能及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建有覆盖全校的网络系统,搭建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学院馆藏纸质图书45.2万册,数字资源16TB;现有在职教职工529人,专任教师40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9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其他高级职称11人,博士、硕士(含在读)214人,长驻外籍教师2人;程序员、工程师、建造师等各类“双师型”教师227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市级拔尖人才3人,市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建立了由200多名行业企业专家、经理、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教学单位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人文社科系、商学院、外语系、艺术系、基础部等9个教学系部。

发展定位

泸州市人民政府把学院发展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把学院作为泸州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基地、产业升级换代的技术服务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层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区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龙头,高度重视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发展。

学院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泸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联盟”、“泸州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初步形成“四合四共”(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政园企校”四方共建机制,逐步完善“五位一体”(校地

发展共生一体、校企合作产教一体、专业产业对接一体、人才培养工学一体、技术研发校企一体)办学模式。

学院是“省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培训基地”、“市委组织部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四川省劳务培训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泸州市白酒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泸州市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泸州市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骨干学校”、“泸州市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培训基地”。

教育成果

建院来,学院狠抓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1年3月,学院建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改项目9项;省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1项;科研项目有科技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27项,市级项目98项,横向项目1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1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33项;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机械工程学报》等一级期刊论文6篇,EI和ISTP收录11篇;教师获专利8项。2007年以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达97%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总体满意率达95%以上;自2007年来,学生在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众友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大赛中获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31人次、三等奖65人次,在省级各项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24人次、三等奖21 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院系设置

商学院

商学院是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泸州老窖集团共建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公办学院)。

商学院秉承“凝聚众智、勤思笃行、造就人才、传播文明”的理念,开设有营销与策划、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金融与证券、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酿酒技术8个全日制专科专业,同时定向培养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校学生1300余人。

商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3人,副教授10人,讲师13人。在培养社会各行业紧缺人才的同时,商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社会培训和管理咨询活动以服务社会,已完成近百余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并为泸州及周边地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数百项员工培训、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诊断等管理咨询活动,赢得社会好评。

信息工程系

信息工程系是学院首批建设的系部,现有行业实用型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动漫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制作、软件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招生专业;拥有一个项目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教学团队,共有专兼职教师41人,其中博士、硕士29人,正副教授7人,讲师20人。教师承担了省、市和院级科研课题、教改项目28项,出版教材10多部,在国内外公开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是学院建设重点建设的工科系,开设有应用电子技术(省级示范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5个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系部有专兼职教师4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8人,讲师21人,研究生15人,高级实验师、实验师5人。电子工程系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建成了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国家级实训基地。

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是学院重点建设的工科系,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六个专业,依托我系建有泸州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泸州机械产业科技服务中心和工程机械智能优化设计泸州市重点实验室,系泸州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

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系现开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三个专业,共计在校生近2000人。系部学生管理规范、严格;师资雄厚,现有教师55人,其中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和工程师20人,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6人,“双师型”教师20余人,国家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投资咨询工程师、招标师、监理工程师12人。

艺术系

艺术系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其中教授、副教授12 人,硕士研究生8 人。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现已建省级、院级精品课程各一门,在研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一项、院级教改项目5 项、市级课题17 项,主编、参编教材5 部,教师学术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46 篇。

人文社科系

人文社科系底蕴深厚、荟萃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其历史可追溯至1901年创立的川南经纬学堂国文科。百余年来,为川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等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文社科系现有专兼职教师5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24人,泸州市知名教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人(含在读),硕士学位人员19人(含在读);国家级普通话检测员2人、省级普通话检测员6人;省级组织教育活动检测员2人,市级组织教育活动检测员5人;市级三笔字检测员4人;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3人,高级营养师2人,育婴师2人。教师立项省、市、院级科研、教改课题40余项,出版教材8本。人文社科系设有教育科学、中文、文化传播与应用三个教研室,成立了普通话培训检测、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师技能检测三个技能检测中心。

外语系

外语系现有英语教育和应用英语2个专业,在校生500多人。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前景广,广泛就职于中小学、培训集团、政府机关、外贸公司、海外等。

外语系创办于1975年,是川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和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基地,在川南地区乃至全川拥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设有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认证、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点。现有专兼职教师36人,长驻外籍教师3人,正、副教授11人,硕士研究生25人,13人曾到国外留学学习。拥有先进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模拟综合实训室、英语口语口译实训室、英语射频广播站、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外文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的学习资源。外语系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包括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爱德基金会外教合作项目,并与美国东西大学建立了姐妹学校合作关系;开展了维和部队官兵英语口语培训、泸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外宾接待翻译等对外培训与服务。

办学理念

瞄准社会需求,培养创业技能,造就优秀人才

一、办学思路

传承百年文化、服务地方产业、助推区域发展

二、校训精神

自强不息,勤奋敬业

三、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文化塑校,人才强校

四、“政园企校”共建机制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五、“五位一体”办学模式

校地发展共生一体

校企合作产教一体

专业产业对接一体

人才培养工学一体

技术研发校企一体

领导班子

院长

贺元成,男,1965年1月出生,四川广安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1984年7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曾任原四川轻化工学院教研室主任、系总支副书记、系总支书记、院长助理,四川理工学院原人事处处长,现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贺元成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省、市重点科研项目11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自贡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泸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完成省级教改项目4项,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在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编、出版教材5部。2002年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资助。全国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研究会西南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副院长

邓安容

女,1963年1月生,重庆铜梁人,中共党员,化学教育硕士,副教授,职业规划师(GCDF)。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曾任原泸州教育学院团委副书记兼学生处副处长(主持团委工作)、组织部部长兼人事处处长、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处长,现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邓安容同志主要从事职业指导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工作,先后发表论文多篇,曾被评为省、市“优秀团干部”、市“优秀教师”、市“师德标兵”,省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彭涛

男,1965年3月生,四川泸州人,本科学历,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检测员。1987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原泸州师范学校教务科副科长、教务科科长,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人文系副主任、教务处处长、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主任,现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彭涛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的教学、科研,主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模块化体系构成”、“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模式研究”等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近10篇。

纪委书记

张爽,女,1977年6月生,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历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干事、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党委工作部部长,现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爽同志学生管理、团组织建设、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丰富,曾被评为泸州市团务工作先进个人、泸州市优秀团干部、四川省优秀团干部,现分管学院纪检监审、宣传统战、信息化建设工作,协管党务工作。

调研员

靳如荣,男,1952年11月出生,四川古蔺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级调研员。

靳如荣同志于1970年入伍,历任战士、见习干事、干事、干部股长、科长,边防团政委,四川省水利机电学校党委书记、泸州职业技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曾在西藏军区无线电管理学校学习电信通讯毕业,84年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三年情报专业毕业,四川省委党校法律专业毕业,1987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

院长助理

张直明,男,1965年5月生,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硕士,泸州市造价工程协会常务理事。1988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原泸州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院办公室副主任、总务处副处长,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后勤服务公司总经理、基建设备处处长、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现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

张直明同志主要从事建筑、基建维修及后勤的管理、研究工作,曾多次被评为院优秀教师,院优秀共产党员,院优秀教育工作者。

区位优势

1.泸州地处交通要塞

泸州位于川滇黔渝三省一市交界处,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通八达,有着长江上游第一深水港和酒城之学院位置美称,是川南交通要塞和工业重镇。

泸州市主要领导在2010年四川省“两会”上,描绘了未来泸州的美好蓝图:四川第一大港所在地;隆纳、成自泸、泸赤、泸宜、泸渝、纳黔6条高速公路交汇地;拥有川南重要支线机场——云龙机场;内江—泸州城际铁路、渝昆高铁的交通节点;到2012年,泸州城市面积100 km,城市人口100万。

泸州处于“长江沿江发展轴”、“成渝经济圈”中的交通枢纽核心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川内各市州中,泸州与重庆接壤面积最宽、直接距离最近,处于西部资源富集区向集中消费地过渡带上。川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和工业原料,成渝的市场、产业、技术和信息等资源,云贵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这些要素在泸州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最佳交汇点,为学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2.泸州系川南工业重镇

泸州市明确提出“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打造“中国优质白酒主产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四川能源产业高地、四川工程机械制造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全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建设“七大园区”(酒业集中发展区、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区、轻工业园区),打造“四大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川南新经济增长极,泸州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市委通过了《关于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决定》,勇担引领川南经济增长极的重任。

泸州酿酒工业历史悠久,同时拥有两种不同香型的国家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而驰名中外,这在全国也属唯一。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多次到泸州视察,对白酒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作出了要建设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中国白酒波尔多”等指示,为做大做强白酒产业指明了方向。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泸州正在舞动“泸州老窖”和“古蔺郎酒”两大龙头,进行“千百万”酒业及园区(产值1000亿、利润100亿、白酒工业园区10000亩)建设。酒业集中发展区正成为泸州市白酒工业的集聚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城市发展的新组团。白酒产业作为泸州四大产业的首要产业,四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销售收入167.9亿元,2009年销售收入252.2亿元,2010年完成白酒产量98.4万千升(占全省的42.8%),销售收入352.5亿元(占全省的33.4%),实现利税81.9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市GDP从2005年的285.2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714.8亿元,五年五大步,连跨5个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5.2%,2009、2010年增幅均居全省第四,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6亿元。仅2011年1月11日开工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扩区工程、古蔺郎酒“名酒·名镇”建设、玉柴重工西部基地、长江液压件高性能液压件基地等14个项目就投资300亿元,其中酒业、机械、电力等项目投资近100亿元。

学院课题组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得出,我市机械制造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约为6000人/年,其中应届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约为2000人/年,而市内高职学院可毕业600人/年,因此,我市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远远满足不了本地企业需求。泸州老窖、郎酒及其他中小型白酒企业尚缺失20000人的营销执行队伍。2010年底,仅泸州老窖集团前往我院开出100余名白酒营销人员的招聘大单,表明了白酒企业迫切需求营销人才的现状。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匿名
    2015-05-09 06:30:45发表

    挺不错的一个大学呢,老师都很敬业,只不过有一点不好,如果你是这里的本科生,出去找工作的话,同样的专业,人家会选择师范毕业的学生。

  • 匿名
    2015-05-08 04:20:37发表

    以前下班的时候常经过那里 还不错 上次招聘会就开在里面 不错 人很多 不过招的都要本科生 投了简历 可是没回音啊

相关新闻